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传的本原及其文体意义的生成与演变(5)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“传记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中张夫子与褚少孙的一段对话中: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:“《诗》言契、后稷皆无父而生。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,

“传记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中张夫子与褚少孙的一段对话中:

张夫子问褚先生曰:“《诗》言契、后稷皆无父而生。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,父皆黄帝子也。”[21]634

此处“传记”泛指史书或文字记载下来的其他史料。查阅唐前文献,“传记”一词也大都是以这样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出现的。大约到唐宋之际,“传记”一词的意义才发生了变化。如韩愈《答刘秀才论史书》:

且传闻不同,善恶隋人所见。甚者,附党憎爱不同,巧造语言,凿空构立善恶事迹,于今何所承受取信,而可草草作传记,令传万世乎?[23]669

《旧唐书·令狐峘传》:

峘纂开元、天宝事,虽得诸家文集,编其诏策,名臣传记十无三四,后人以漏落处多,不称良史。[24]4011

此二处“传记”皆为叙事之“传”的别称。那为何要用这样一个别称?结合叙事之“传”在后世的发展情况,其呈现方式及内容属性越来越多样化和庞杂化。它不只呈现于史书中,也以文人的单篇文章或著作等方式出现,内容不只可写实而且可虚构。如刘向的《列女传》、面世于东晋时的《穆天子传》⑩、据传为曹丕所作的《列异传》、阮籍的《大人先生传》、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乃至唐传奇小说中的《柳毅传》《莺莺传》等等。为了强调叙事“传”的正统血脉,就需要用一个别称来与其他的杂传进行区别。“传”的正统血脉是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史书中延续而来,写实性是其基本的要求。而“传记”最初正是用来指史书,何况这个“记”字本身也包含着客观实录的隐晦义,故而就用“传记”一词作为叙事之“传”正脉的代称,如果说广义的“传”包含一切写人之作,那么狭义的“传”也就仅指“传记”。

最后,再说一下解经之“传”。东汉时,由于古文经学的崛起,训诂式的解经方式大为流行,故此时的解经之“传”开始成为“训诂式”解经方式的代名词[15]261-262。而由于东汉时人们对古代典籍甚至前代的解经之作都需要新的阐释,通论式的解经方式就逐渐分化为了“笺”“章句”“集解”“疏”等多种注书方式,并呈现出越来越科学化的面貌,自然也不再称作“传”。同样的,以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为标志,字词训诂不再依附于经学而存在,它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,那作为“训诂式”解经方式名称的“传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从此以后,阐释古书的著作也即解经之作很少再用“传”来命名,它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各自有了更加得体的名称。至此,解经形态的“传”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
五、结语

“传”从其本义到文体概念的过渡,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文学从懵懂到半自觉的过程。从文体概念的泛化到具体化,同样体现出的是文学自身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。解经之“传”与叙事之“传”是同一文体概念下的两种不同的文体形态,它们在汉代同时并存,这是文学同经学等泛文学开始分道扬镳的象征。文学不断朝着纯粹化的方向发展。从东汉开始,解经之“传”逐渐分化为了多种注书方式,而叙事之“传”不断壮大,这是文学彻底纯粹化的表现。如果说文学在之前都是一种懵懂而清醒的半自觉状态的话,直到此时,文学方才真正完全自觉了起来。其实,文体源流演变的表象之下,暗藏的是文学自身不断发展的暗流,而文体仅仅是一种指引人们不断探索的痕迹和线索。

注释:

① 《康熙字典·子集中·人部》曰:“诸字书传本有直孿、知恋、直恋三切,《广韵》分析极细,《正韵》因之。然历考经史注疏,驿传之传,平、去二音可以互读,至传道、传闻、传授之传,乃一定之平声,纪载之传,一定之去声。此音之分动静,不可易者也。”(参见《康熙字典》影印本,中华书局1958年版,子集中,人部,第24页)

② 如墨家典籍先秦时称《墨经》,《庄子·天下》曰:“相里勤之弟子,五侯之徒,南方之墨者若获、已齿、邓陵子之属,俱诵《墨经》,而倍谲不同,相谓别墨。”(参见[清]郭庆藩撰、王孝鱼点校《庄子集释》,中华书局2012年版,第1073页)即为例证,此处《墨经》应为今本《墨子》前身;《韩非子》内外《储说》及《八经》中也有“经”文,其文皆简明扼要,浓缩紧凑,文风与儒经《春秋》相类,然观其义绝非儒家之说。又《老子》分《道经》与《德经》二部分,马王堆帛书《老子》甲本也如此分,只是前后顺序不同。据其抄写字体及无避刘邦讳判断,其抄写年代应不会晚于汉高祖时。这当然也不是《老子》的最早版本,那么将《老子》分篇称之为“经”也肯定要更早(参见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,中华书局2009年版,第394页)。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402/543.html



上一篇:浅谈夏商时代的文字与文体
下一篇:食品行业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思维评食品专业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