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传的本原及其文体意义的生成与演变(3)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从以上两段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:第一、《左氏春秋》在西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被“臧于秘府,伏而未发”的,直到汉成帝时,刘歆在参与秘府藏书

从以上两段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:第一、《左氏春秋》在西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被“臧于秘府,伏而未发”的,直到汉成帝时,刘歆在参与秘府藏书的整理发掘工作时才第一次见到了官藏《左氏春秋》,并开始重视;第二、《左氏春秋》未被藏入秘府之前,或被藏后在民间流传时,即有学者进行阐释,但皆为字句训诂,直至刘歆,才首次“引传文以解经”,将其当作阐释《春秋》经义的“传”来对待;第三、刘歆对《左氏春秋》极为推崇,有着使《左氏春秋》列于学官的强烈愿望。另外,刘歆在《孝武庙不毁议》中也明确称《左氏春秋》为《春秋左氏传》[19]412,这是传世文献中首次出现《春秋左氏传》这样的名称。又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又著录有“《左氏传》三十卷”[20]60,《艺文志》是班固增删刘歆《七略》而成,结合刘歆本人的治学倾向,他在自己的《七略》中将《左氏春秋》称为《左氏传》是非常顺理成章的,且此前文献中也未有明确称《左氏春秋》为“传”的先例。据此可以推测,最早将《左氏春秋》称为“传”的应该就是刘歆。

从战国开始,“传”就被时用来指解经之作,这应当是在“古书统称”这一过渡性文体概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具体化。初时,一切阐释古文古书的著作都可称之为“传”,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性文体,如战国时的《易传》、汉初的《韩诗外传》与《离骚传》等。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,只有经过官方认定的阐释儒家典籍的著作才有资格获得“传”的称号。《穀梁传》在汉宣帝时被立为官学,成为官方认可的解经教材,随即在经过定本后就被称为“传”;《左氏春秋》首先被刘歆称为“传”,也是为使其获得官方认可而做的争取。此时,“传”又被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,成为一种政治性文体。由于今文经学的兴盛,西汉时的解经方式一般都是“泛论作意”的“通论式”,而很少有进行字词解释的“训诂式”,故西汉的解经之“传”往往指的是通论式的解经方式[15]261-262,《公羊传》《穀梁传》都属此类。

三、《史记》“列传”与“传”文体概念外延的扩展

西汉时期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创立“七十列传”,这是一种叙事文体。叙事文体在文字最初形成时就已出现,商代的甲骨卜辞大多数就是叙事文体,且其基本的叙事要素已经齐全。到《尚书》时,叙事文体更为具体和先进,特别是在语言描写上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,反映了在叙事技艺上的某些新尝试。春秋战国时的《国语》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叙事之作了。到司马迁时,他对前代叙事文体进行继承和改良,从而创建了一种新的叙事文体——“列传”。对于“列传”的解释,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曰:“列传者,谓叙列人臣事迹,令可传于后世,故曰列传。”[21]167这条解释其实也可以概括司马迁本人的文体理念。

首先,对于“叙列人臣事迹”一语,其中所谓“叙列”,也就是叙述并罗列,这个词的重心应该在“叙”。“叙”当然就是叙述之意,如《国语·晋语》曰:“纪事以叙之,述意以导之。”韦昭注曰:“叙,述也。”[8]305可以说,它是叙事文体的本质所在。就《史记》而言,从古至今从未有人怀疑它是一部叙事文学的旷世奇作,司马迁在《太史公自序》中也说道:“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于是卒述陶唐以来,至于麟止,自黄帝始。”[21]3978可见,从文体理念上来说,司马迁本人的态度也正是“叙”。若进一步从操作层面看,“叙”包含着叙述形态和叙述技艺两方面。叙述形态体现为篇幅长度、语言模式和编排结构等外在的形式与状态。叙述技艺则属于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内在的技巧与艺术层面。《史记》在叙述形态与叙述技艺上对《尚书》《国语》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等前代的叙事文学作品都有所继承,古今学者所论甚详,故不再述。可见不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操作上,《史记》与前代叙事文体都是一脉相承的。而对于“人臣事迹”这个词,重心当在“人”字。在《史记》中,“人”是司马迁进行创作的核心所在,时间与国别只是用于构造叙述空间的纵横两条坐标轴。这一点远远超越了《尚书》《国语》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等先秦时代的早期叙事文本,这方面的研究也已详实,亦不再述。另外关于“事”字,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,叙事文体在其他方面的实践都是在“事”的基础上来进行的,所以它是叙事文体的土壤,是其母体所在。这一点是从甲骨卜辞到《史记》以至于现在的任何叙事文本都不可缺少的。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402/543.html



上一篇:浅谈夏商时代的文字与文体
下一篇:食品行业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思维评食品专业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