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浅谈夏商时代的文字与文体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夏商代社会生活中,约定俗成的“文字化”符号,经过长期的流通应用与演绎,不仅因需要而产生的“形”的数量越来越多,发展成为内涵丰富、便习通行的意音文字,还出现了一大

在夏商代社会生活中,约定俗成的“文字化”符号,经过长期的流通应用与演绎,不仅因需要而产生的“形”的数量越来越多,发展成为内涵丰富、便习通行的意音文字,还出现了一大批抽象固化的虚词,文字逐渐具备了记录、记载、说明、交流、表达感情和传播传承的功能,有效地发挥着相应的文化积聚作用。

一、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

中国文字通常指汉字,汉字的滥觞究竟有多悠久,难以确切回答,但其起源当可追溯到史前时期。《易·系辞》云:“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。”《尚书序》云:“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”《说文解字·叙》云:“古者,庖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视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易八卦,以垂宪象。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,庶业(务)其繁,饰伪萌生。黄帝之史仓颉,见鸟兽蹄迒之迹,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,初造书契,百工以,万品以察。”文字的产生,有一个漫长的如采用结绳记事、刻符形式的前蕴育期,这符合文字起源的生成规律。

田野出土史前刻划符号,为探讨汉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。史前刻符,以刻划在陶器上占大宗,也有刻在龟甲、骨器、玉器等其他器物上的,出土地点分布范围甚广。在中原地区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遗址发现石器上有刻符“乙”,龟背甲上有刻符“”,似一人扬手形,龟腹甲上有形似“目”“曰”之类的刻符,年代上限早到8000年前。[1] (P458、984-991)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百多个彩陶刻符(1)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、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:《西安半坡──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》,文物出版社,1963年。,与长江中游地区出土大溪文化时期陶器刻符(2)参见余秀翠:《宜昌杨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》,《考古》1987年第8期。,早到距今6000年左右。在黄河下游东部滨海地区出土陶器刻符,可早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时期。[2]山东莒县陵阳河、大朱村及诸城前寨三处大汶口文化遗址,彼此间距约200里,均出土陶器刻符、,[3]显然已经属于由更早的简单独体字演化成的复体字,[4]并在较大地域范围内使用。长江下游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多字“陶文”,2行8字。[5]良渚文化时期的多字“陶文”也每有发现。[6]

舞阳贾湖刻符

高邮龙虬庄“陶文”

史前陶器刻符大致可分为两类,一类为“陶符”,是陶工为某种用途临时做的记号,无语言基础,也不代表语言,另一类为“陶文”,常刻在陶器的特定部位,用来表示“所有”关系,可能寓图形表词义和读音,类似铜器彝铭中的族徽,但尚未形成代表语言的书面形态,是中国现行汉字的远祖。[7]有迹象表明,史前陶器刻符,有一部分经约定俗成而向文字发展,比较容易在后来的甲骨文与金文中找到结构形态基本相同的文字,其中小部分早在当时就已经是固定的“字”,也有一部分则永远停留在记号层面上。[8]但也有的刻符可能后来向另外的文字系统发展,属于在中国范围内曾经存在又失却传承早已消逝的文字种类。

夏代前后有文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传播,当无疑问。山西陶寺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残片上,有毛笔朱书“文”“尧(一释昜)”两字。[9]王城岗城址出土了“共”字陶文。[10] (P76-78)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,出土刻有“耳”“目”“鱼”等陶文及40余个陶器刻符,[11]有的由直线组成,类似史前刻符,有的结构比较复杂,已接近殷墟甲骨文。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三期陶文“车”字,年代约当于夏代晚期,[12](P74)与荥阳西史村商代遗址陶文车字写法一致。[13]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现岳石文化时期木构井型祭祀坑一个,出土羊肩胛卜骨两片,一片正面刻一个“入”字,反面刻了“□句五”3字(《合补》附录313正反),另一片刻一“羍”字,(3)见张光明、徐龙国、张连利、许志辉:《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》,《考古》1997年第11期。时代相当于夏代。

文字的使用,在商代已比较流行。郑州商城东南出土过两片字骨,一片为牛肱骨骨臼,刻有一个“”字;另一片为牛肋骨卜辞,刻了11字,辞云:

乙贞比又。七月。

又乇土羊。

可能是地名、族名或人名。土读为社,用羊牲侑祭乇社,与殷墟甲骨文“甲申卜又土”(《合集》)、“于亳土御”(《合集》)性质相近。[14]郑州商城又出土过两片字骨,[15]分别刻有“厄弜”“弜厄”(《合补》附录311、312)。所出土的陶大口尊口沿还刻有“臣”“鸟”字样。[16] (图版16-17)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402/542.html



上一篇:移动中的数字话语字系特征研究
下一篇:传的本原及其文体意义的生成与演变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