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书房杂谈(再续)(3)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0-2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我的书桌上还放过什么摆件呢?记不得了。 藏书印 海州大乡贤白化文老先生说过,“研究书史特别是搜救善本的人,鉴别书籍真伪,考究收藏源流,常自

我的书桌上还放过什么摆件呢?记不得了。

藏书印

海州大乡贤白化文老先生说过,“研究书史特别是搜救善本的人,鉴别书籍真伪,考究收藏源流,常自识别藏书印鉴出发,以之为指路明灯。”(《人海栖迟·藏书家身后印》)

那么,藏书印又源自何处何时呢,据多年阅读所得,归纳如下:

藏书印是由书画收藏印演化而来的。在许多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上,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种印章,这些印章,是表明这件作品被钤印者所拥有过、珍藏过,同时,在传世名作上留下自己的痕迹,表明其对文化的传承做过贡献,也为自己短暂的人生赢得了永恒的价值。纵观历史上的公私大收藏家,他们的印章也是有讲究的,一般都很规整,如满白、细朱,而不太使用粗放、潦草的的形式。这种在书画上钤印的风气,始于唐代,一种是公家收藏的“御府印”、“内府印”,如唐太宗的印就叫“贞观”。另一种是私家收藏印,如虞世南的收藏印叫“世南”,马总有的收藏印有意思,叫“马氏图书”。在收藏的名贵书画上钤印的风气,历久不衰,一直延续到民国。收藏印的内容,历经几千年发展,变化并不大,一般为藏家姓名、字号、斋号或郡望,下钤“欢喜”、“过目”、“经眼”、“清玩”、“审定”、“收藏”、“鉴赏”等字样。如某某审定、某某清玩书画之印、某某居士过眼等等不一。

收藏印在发展过程中,被藏书家仿效借用,应该错不了。第一个仿效者,或许是得到某名贵版本或有价值的冷书时,和收藏书画同样的道理,钤上了自己的一枚印章。让自己的名字随着书而流芳百世。唐弢先生的《晦庵书话》里有一篇《藏书印》,他说,在自己的藏书上钤上私印,“这种风气的流行由来已久,相传宋朝宣和时的鉴赏印,除书画碑帖外,已经通用于图书专集,可以说是藏书印的先声。至于加盖私章,当然要更早于此了。”此说更加证实了上述的说法。更为现成的例子,来自当代藏书家黄裳的大著《来燕榭书跋》,该书的增订本由中华书局2011年6月出版,有30万字之巨,收各种题跋231篇。从黄裳的题跋中,发现他所收藏的书中,不少都有历代藏家在书上钤有自己的藏书印,如《绿窗小史》有“长洲顾氏收藏”(朱方)、“湘舟鉴赏”(白方)、“湘舟过眼”(白方)等三印,书前秦淮墨客的序末,也钤有二印,曰“蕙若”、“白雪斋”。《城守筹略》钤有“瑞轩”(朱方)收藏印。《归田诗话》收藏印有“诗龛书画印”(朱方)、“半槎”(朱长)、“惠定宇借观”(白长)、“玉雨堂印”(朱方)、“韩氏藏书”(白方)。《兰雪集》收藏印有“神明镜室”(白方)、“徐康印信”(朱方)。《莆阳知稼翁集二卷》收藏印有“江南陆润之好读书稽古”朱文方印、“白发抄书”朱文方印、“听松散曲”朱文方印、“陆时化印”白文方印。《晏子春秋二卷》藏书印之多,连黄裳都惊讶,在题跋中说“未之前见”,“然俱古雅”,共有六方,为“九如子”白文套边方印、“天一阁”朱文长印、“自新斋”朱文鼎氏印、“九如居士”朱文方印、“一名天保”朱文长印、“唐节度之后宋丞相之裔”白文长印。比黄裳长一辈的现代作家,有的也有自己的藏书印,朱自清在他新出版的《新诗杂话》的目录空白处,就钤有“邂逅斋”的闲印和一枚“佩弦藏书之鈢”藏书印。

现代藏书家自己也钤印,唐弢举例了两个人,都兼作著名作家,一个是阿英,一个是郑振铎。“阿英藏书极富,大都只盖一方小型私印,朱文阔边,篆‘阿英’两字。郑振铎对洋装书籍,往往只在封面上签个名,线装的才钤‘长乐郑氏藏书之印’。后来魏建功替他另外镌了两个,一方形,文曰‘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’,一长方形,文曰‘长乐郑氏藏书’,都是朱文写经体,后一个每字加框,纯然古风。”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袁寒云极喜藏书,仅宋版古本就有二百余种,在上海一时无两,他的藏书印也有几种,其中有一种是他观书的小像,特别清雅。其藏书印有:“臣克文印”“上第二人”“抱存”“寒云主人”“百宋书藏”“与身俱存亡”等。

因为印刷术的不断发展,木刻线装书已经绝迹,更没有珍本善本之说了,在所读所用之书上盖印,已经缺失把玩欣赏的功效,更多是一种风雅而已。再者呢,当下书籍大都是胶装,容易坏,纸也又硬又脆,不太好钤印章。但总会有些风雅者,弄几枚图章,盖在扉页上,算是过过藏书瘾吧。我也请海州名家薛栎、许厚文、王龙等先生刻过几枚藏书印,薛栎先生刻有“陈武藏书”外,还有“南窗书灯”、“掬云居书话”、“门对千竿竹,家藏万卷书”等闲章,许厚文先生“掬云居藏书”外,还刻有“陈武过眼”闲章一枚。不久前,又请画家陶明君先生给我制作两方闲印,分别是“栖云阁”、“荷边小筑”,也可和藏书印配套使用。但我一直没有在书籍上钤印,一来可能我一直不把自己当成藏书家;二来也是没有名贵版本(当代印刷的书籍也实在无兴趣)。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0/1028/445.html



上一篇:“慢先生”与“快女士”旅游记
下一篇:武术拂尘的基本知识和习练技巧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