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刊物[05/29]
- ·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征稿[05/29]
- ·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投稿[05/29]
- ·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收稿[05/29]
- ·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栏目[05/29]
从书体到文体破体论源流史述(6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原因何在? 一方面,无论书体史还是文体史,更多用“变体”来代替“破体”,并与“正体”相对立,这是中国自先秦以来几千年哲学“正变”观和文化
原因何在? 一方面,无论书体史还是文体史,更多用“变体”来代替“破体”,并与“正体”相对立,这是中国自先秦以来几千年哲学“正变”观和文化“通变”论的恒定不变的反映;另一方面,“破体”与“变体”虽然有相通之处,但是倾向性更为突出,使用起来容易出现歧义,不像“正体”和“变体”之间的“正变”关系辩证适当,也就是说其“破坏性”和“极端性”与两千年来儒家“中庸”“中和”思想相背离。 即如曾枣庄所云“正体与变体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,而破体则是为求变求新而有意为之。 ”[48]此外,“破体”更为书家所常用的含义是 “俗体”“错字”, 是因为不懂六书、不识字体或传写刻工之误而造成的,须在不同的语境下有针对性地使用, 否则会产生歧义,故而书家会慎重选择,这也是“破体”难以与“变体”争锋进而普及的原因。
[1]吴承学.辨体与破体[J].文学评论,1991,(1):57-65.
[2]张彦远.法书要录[M].上海:上海书画出版社,1986:195.
[3]孙岳颁,等.佩文斋书画谱[M].杭州: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4.
[4]朱长文,纂辑.何立民,点校.墨池编[G].杭州: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2.
[5]张彦远.历代名画记[M].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1963:191.
[6]陈思.书苑菁华[M].北京:北京图书馆 出 版社,2003:635.
[7]刘学锴,余恕诚.李商隐诗歌集解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04:915.
[8]钱钟书.管锥编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[9]钱陈翔.论唐代书风的尚法与尚意[J].厦门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8,(4):58-64.
[10]岳五九,吴怀东.唐代诗人狂者精神论[J].江淮论坛,2014,(2):163-167.
[11]翟景运.唐代古文的艰涩文风及其影响[J].东方论坛,2017,(5):90-95.
[12]陈永标.试论隋唐文学思想的变革及文论的价值取向[J].广东社会科学,2016,(5):167-175.
[13]黄庭坚,著.郑永晓,辑校.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[M].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,2011:1526.
[14]傅璇琮.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[G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8:44.
[15]丁福保.历代 诗话续编[G].北 京:中 华 书 局,1983:459.
[16]陶秋英,编选.虞行,校订.宋金元文论选[G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4:308.
[17]王应麟.玉海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948 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.
[18]吴文治.宋诗话全编[G].南京:凤凰出版传媒集团,凤凰出版社,1998.
[19]欧阳修.五代史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279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175.
[20]朱熹.宋名臣言行录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449 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37.
[21]陈显微.周易参同契解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1058 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585.
[22]吴泳.鹤林集[M]//影印文 渊 阁四库全书(1176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290.
[23]朱熹.晦庵集[M]//影印文 渊 阁四库全书(1145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681.
[24] 苏颂. 苏魏公文集 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1092 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251.
[25]李昉,等.太平广记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1045 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13.
[26]方回,著.李庆甲,集评校点.瀛奎律髓汇评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889.
[27]杨慎.墨池璅录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816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12.
[28] 杨慎. 升庵集 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1270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601.
[29]周维德,集校.全明诗话[M].济南:齐鲁书社,2005.
[30]王世贞.弇州四部稿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1281 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.
[31]吴承学.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[J].学术研究,1989,(5):77-81.
[32]赵宧光.寒山帚谈[G]//潘运告,主编.明代书论.长沙:湖南美术出版社,2002:370.
[33]汪砢玉.珊瑚网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818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486.
[34]焦竑.俗书刊误[M]//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(228册).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3:584.
[35]罗竹风.汉语大词典[K].上海:汉语大词典出版社,1986.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722/672.html
上一篇:九月民生新规到来
下一篇:姚伯多造像题记书风与文体考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