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郑振铎猫的文体认定与教学思考(3)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二、对小说《猫》的教学思考 (一)从单元的人文主题角度而言 统编教材以“人文主题”和“语文要素”双线组元。《猫》被选入的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

二、对小说《猫》的教学思考

(一)从单元的人文主题角度而言

统编教材以“人文主题”和“语文要素”双线组元。《猫》被选入的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着‘生命之趣’”[6]这一主题组元。作为该单元的教读课文,教师须从人文主题角度引导学生发现“作者对生命的尊重”“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”,因为该文对此的思考与《动物笑谈》和《狼》是很不一样的,只有深入理解才能起到单元内的互补作用。

同时,教师可以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,从小说的角度体会作者的“自我反省精神”,这种反省精神是小说家在特定背景下的思考,而非散文式的“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”(王荣生语)。前者指向公共化的表达,以求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启发与思考,而后者多指向作者个人化的倾诉与表达。

因此,只有紧扣《猫》作为一篇小说的文体特质,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意义的丰富与深刻。

(二)从单元的语文要素角度而言

《猫》所在的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在前两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。《猫》与第四单元的小说《植树的牧羊人》在情节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,如《植树的牧羊人》重点叙述“我”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变化,而《猫》重点记述“我”三次养猫的经历,因猫的外貌、性情各不相同,结局也不尽相同。

因此,学生在借助“思考探究”部分的表格默读梳理文本时,可借鉴《植树的牧羊人》一文“思考探究”中表格的填写经验,让默读的能力呈互补式、螺旋式提升。同时,两文虽都有“三次”的情节,但用意与效果不同,可通过比较进行深入研读。

(三)从“1+X”拓展阅读角度而言

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和陈恒舒关于《社戏》中“积累拓展”部分的论述给了笔者很大启发,引述如下[7]:

《社戏》是经过删节的,课后“积累拓展”部分则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:

《社戏》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“我”成年之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。课后阅读这些文字,体会一下,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,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?

这道题目绝不是“为拓展而拓展”,只有读了《社戏》的全文,才能理解为什么说《社戏》是小说而非散文,也才能理解文末所说的“好豆”“好戏”的真正含意。

启发:(1)拓展不是“为拓展而拓展”,而是有明确用意的;(2)只有辨明文本的体裁,才能更好地领会文本。

统编教材为《猫》设置的“积累拓展”如下:

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,人们常通过写猫,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。课外阅读夏丏尊的《猫》、靳以的《猫》和王鲁彦的《父亲的玳瑁》,与课文比较,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从文体角度来说,推荐阅读这一组写猫的文章不是最好的选择。因为这三篇都是散文(均被收入前文所引“人间·名家经典散文书系”中《猫》一册),表达的都是个性化的情感,对理解郑振铎先生的小说《猫》难以起到补充或提升作用。因此,笔者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或者先行阅读《家庭的故事》,以整本书阅读推进对《猫》的深度学习,而《猫》的学习反过来会有效地促进《家庭的故事》整本书阅读,内化作者的社会性思考,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。

[1]胡怀琛.中学国文教学问题[M].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6:28.

[2]郑振铎.家庭的故事[M].沈阳:万卷出版公司,2015:1-2.

[3]金梅,朱文华.郑振铎评传[M]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1992:96.

[4]吴欣歆.从偶然的发现走向必然的收获[J].语文学习,2019(6):34.

[5]陈福康.郑振铎的小说与鲁迅的影响[J].鲁迅研究月刊,2007(9):32.

[6]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·语文(七年级上册)[M]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6:217.

[7]刘真福,陈恒舒.品民俗之美,析表达之妙——统编《语文》八下第一单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[J].语文教学通讯,2019(1B):9.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301/502.html



上一篇:作茧自缚与突围挑战也谈征文体诗歌
下一篇:关于征文体诗歌这件事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