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考工记与晚清工艺书写文体(8)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2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甲午之后,部分人士对于近代翻译西方科技工艺书籍的历史进行反思,认为所译之书“或仅为一事一艺之用,未有将其政令治教之本原条贯译为成书”(6

甲午之后,部分人士对于近代翻译西方科技工艺书籍的历史进行反思,认为所译之书“或仅为一事一艺之用,未有将其政令治教之本原条贯译为成书”(68)马建忠:《拟设翻译书院议》,《适可斋记言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60年,第90,91页。,指出只重视工艺制造并不足够。对于“西译中述”的翻译模式也予以批评,批评翻译者不通洋文,汉文不精,译文俗恶,乃至完全否定这一时期的翻译(69)马建忠:《拟设翻译书院议》,《适可斋记言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60年,第90,91页。。这种过激的言论,当然是对现实的挫败有感而发,但对于早期工艺启蒙的作用也是缺乏理解的。清末以《万国公报》为代表的西学刊物中,转向自然科学的介绍,涉及天文、地理、医药、卫生、声光化电等多种学科。20世纪初则以社会科学为主(70)史革新:《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1985年第5期。,知识分子更加关注西方的具体政制、学术文化。如今来看,早期的工艺启蒙和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遮蔽。

结 语

《清史稿》云:“中叶后,海禁大开,泰西艺学诸书,灌输中国,议者以工业为强国根本,于是研格致,营制造者,乘时而起。或由旧学以扩新知,或抒心得以济实用,世乃愈以艺事为重。”(71)赵尔巽等:《清史稿》卷502,第页。洋务运动时期,社会上下对于西方工艺的理解认知过程,深刻地诠释了“由旧学以扩新知”这句话。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,时人通过追溯《考工记》重叙本土的科技、工艺制造传统,由此进一步接纳西方近代工业及其知识体系,《考工记》的中介作用相当重要。清末的工艺话语,正是在传统文献中寻找思想资源,并且与近代工业进行概念置换。维新派宋育仁《时务论》中说:“外洋之富,在工者四。凡一都会,率有工作厂一区,以至数区。或官督而工作,或民集股为公司。其出入一听于主厂会计,而百工服事受值焉。此《周官》考工之事也。”(72)宋育仁:《泰西各国采风记》,长沙:岳麓书社,2016年,第148页。以《考工记》中工作分工、生产、监管体系附会西方的工厂生产。张之洞《劝学篇》说:“工有二道:一曰工师,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,悟新理、变新式,非读书士人不能为,所谓智者创物也。一曰匠首,习其器,守其法,心能解,目能明,指能运,所谓巧者述之也。”(73)张之洞撰,李忠兴评注:《劝学篇》,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8年,第145页。引申《考工记》“智者创物,巧者述之”的内涵,定义工师、匠人,近代工业体系需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师与技术型的工匠合作,对于中国师徒相传的工匠传统表示批评。可以说,《周礼·考工记》成为回溯中国工艺学传统的思想资源,古时的官工之职被置换为近代的工业生产。近代独立的工学知识体系逐渐成形。清末科举改制,改八股为策论,旁及泰西艺学。后议开经济特科,其中就包括“考工”,“凡考求名物、象数、制造、工程诸学者隶之”(74)经济特科,所试内容:以六事为一科,内政、外交、理财、经武、格物(凡考求中西算术、声光电化诸学隶之)、考工(凡考求名物、象数、制造、工程诸学者隶之)。后变法失败,经济正科并未举行。特科延迟至1903年举行。考试两场,均试以论一篇、策一道。覆试题目论为“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”。参见张希清等编:《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5年,第646—647页。。后来京师大学堂七科分学,工艺科包括土木工学、机器工学、造船学、造兵器学、电气工学、建筑工学、应用化学、采矿冶金学等,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。

总体而言,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徐寿、徐建寅等人与外国人合作翻译的西艺书籍,开启了近代科技工艺的译述历程。《格致书院课艺》中的工艺策问,引导士人格物致知,探究物理。将《考工记》代表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与西方的机器工艺比较认知,发现异同,会通中西。《考工记》以其经学地位和文章学价值,成为近代士人理解、书写近代西方机器工艺的重要“资源”。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,中国传统的应用技术类文章不仅仅是一种史料,更有其独特的文体特色和时代适应性。在晚清社会的现实需求推动下,传统的工艺书写,重新焕发生机活力。早期的译述者取法传统而又超越传统,开创了近代专业的工艺书写体例,对中国近代文学演进的意义,值得给予足够的肯定。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522/617.html



上一篇:元代散曲选本中的元人散曲观及曲学史意义
下一篇:浅析产品设计的宏观思想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