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考工记与晚清工艺书写文体(3)

来源:文体用品与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2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格致书院课艺命题征文面向整个社会,采用策问的方式引导士人认识和理解西学知识。通过上下的互动,将洋务思想灌输给社会的士人。不仅提供思想风气

格致书院课艺命题征文面向整个社会,采用策问的方式引导士人认识和理解西学知识。通过上下的互动,将洋务思想灌输给社会的士人。不仅提供思想风气的导向作用(21)在甲午战前,《格致书院课艺》的逐年刊行,既有利于宣传变法思想,又为维新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“《格致书院课艺》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,竟然充当了西学知识与变法思想的蓄水池……甲午战争以前的西学知识、变法思考,都汇集到这里,此后的西学知识、变法思考,又多从这里流出”。参见《格致书院课艺·导论》,第74页。,而且蕴含着对文章的审美要求。在思想上,明显表现出以中学为根本,偏向于能够考证经史,会通古今中外,不务虚文、有裨实用的文章。出题者虽然强调对于西学、实学的渊博知识,但是重点又不在于对近代西方工艺技术的科学、准确的认识,而落脚于由古及今考核详明,有些答题者也就流于似是而非的比较。这不能不说是在考古思维下格物穷理的一个偏差结果。课艺以策问的形式命题,也暗含了文字上雅的标准。《格致书院拟以艺文考试章程》中即表明“只论文字优劣,不问官阶崇卑”,王韬也说“所以萃多士之心思才力而校其文艺之优劣也”(22)王韬:《格致书院甲午课艺弁言》,上海图书馆编:《格致书院课艺》4,第379页。。评者的眼光仍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,要求符合策问体裁的题旨要求,看重解经的详明与否,对于古今源流的考辨功夫。具瞻学识的学人文章受到称赏,而俚俗的文体受到批评(23)如《论事物各有消长试求其正变公例》,1890年,超等第一名孙廷璋文,以清朝皖商兴衰系于人事举例浅显,文上批注“此本齐东野人之言,语欠斟酌”“字句亦俗”。《格致书院课艺》2,第467页。文后升任广西臬司胡芸楣廉访评:“文笔亦过俗,言之无文行之不远,有志于学者亦宜稍加功力。”王韬也评:“未能练字练句,一归律切。”《格致书院课艺》2,第476页。。

傅兰雅在1888年发表的《中国文学与西方科学——格致课艺报告》中,表示对于课艺的效果很满意,认为使用中国人擅长的命题作文的文体形式,利用这一民族特色来向中国的士人阶层输入西学知识,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(24)[美]戴吉礼主编:《傅兰雅档案》第二卷,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年,第125—131页。。《格致书院课艺》中的工艺策论,引导士人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认识理解西方的机械制造。既传承了中国古代策试文章的体式,将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应用于对先进技艺的接受,又表现出时人对中国传统考工之文的认识和重构。《考工记》的工艺内涵及其特别的文笔,提供了一种理解和书写西学的范本。应试者在工艺书写中,对《考工记》的文学追溯,背后具有深厚的中国经学与文章学传统。

二、《考工记》与传统工作书写

传统的“工艺”内涵比较复杂。从词源学角度来看,《说文》工部谓“工,巧饰也”,杨树达认为“工”是指器物(25)杨树达:《积微居小学述林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,第58页。,后世沿袭了工为巧饰之技的内涵。艺由“种”引申为技艺、才能,《周礼》以六艺为教,包括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列举诸人“兼擅工艺”(26)封演:《封氏闻见记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5年,第66页。,是指擅长绘画的技能。《太平御览》“工艺部”,指的是射、书、画、巧、围棋、投壶等游戏。具体的手工业一般以“工”代指,其中具有巧思的创制在后代也逐渐冠以“工艺”之名。史书中或列“术艺”“方技”“艺术”传,记录了相当多的从事技术工作,创作新奇器械的人物和故事。如《元史》“方技”传中附“工艺”,纪制器有巧思而得以贵显之人。古代的工艺观念偏向指手工艺的机巧、巧思,具有实用或审美价值的技艺。工也被包融在“艺”的范畴中,《清史稿》列传“艺术类”,称:“夫艺之所赅,博矣众矣,古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为六艺,士所常肄,而百工所执,皆艺事也。”(27)赵尔巽等:《清史稿》卷502,北京:中华书局,1977年,第—页。古代手工业在造兵器、制车、营造建筑、造纸、印刷、造船、造瓷器、纺织、制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。但是因其“艺”的性质,是匠人之事,儒者不屑为之。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中说:“至于百工之事,率皆艺术,亦不足以称令典,故今惟录其司于官者,而他不及焉。”(28)永瑢等: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5年,第319页。对于民间的工艺制造表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。

文章来源: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py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522/617.html



上一篇:元代散曲选本中的元人散曲观及曲学史意义
下一篇:浅析产品设计的宏观思想

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|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|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|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|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体用品与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